16世纪70年代,中医药随华侨移民传入菲律宾,在当地华侨的不断努力下,中药及针灸的运用和推广逐步得到发展。目前,中医针灸疗法已纳入菲律宾医保,在主要城市,尤其是华人聚集区均有中医诊所及出售中药的药店,当地已成立中医药和针灸相关协会并开设相关教育培训课程。然而,菲律宾国内中医药教育仍不系统,针灸与中草药临床应用有限,且进一步推广存在困难。
针对这一情况,在科技部国际培训项目“中医药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高级研讨项目”的支持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赵静教授团队与菲律宾医疗领域相关专家,就中医药在菲律宾的发展与传播进行研究,并撰写相关文章,建议通过完善中医药教育体系、扩大针灸应用范围、并针对该国高发病种发挥中药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推广,同时借助远程医疗等现代技术促进两国在中医药领域的合作,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
华侨引入,“针灸热”推动中医药发展
据《菲律宾华侨史》记载,在福建泉州地区移居菲律宾的人员中,有药师、医生和护理人员,对菲的医药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侨民的大量聚居,使中医药在菲民间开始使用。1789年,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华侨社团创办了使用中医药的中华崇仁医院,现已发展为现代化的综合性医院。
马尼拉市有大量华侨华裔聚居,约占该市总人口58%,有力促进了该地区中医药的发展,中药店、中医诊所颇具规模。除马尼拉之外,在宿务、恰郎、麻戈律等城市,亦有一定数量的中药店。
20世纪70年代中期,伴随着世界范围内“针灸热”的兴起,菲律宾政府及民众对针灸疗法充满兴趣。1972年,在参观学习了中国针刺麻醉术后,菲律宾桑托·托马斯大学进行了首例针刺麻醉甲状腺手术并取得良好效果。由于针灸疗法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的特点,加之菲律宾政府因经济原因及西药品价格上涨亟须新的替代医疗手段,1982年,菲律宾政府承认针灸疗法为一种医疗手段,可用于各种痛症及气喘病的治疗,如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但规定只有受过正规训练的西医师才能操作。经各界努力,1993年,保健部将针灸疗法纳入“传统计划”,并进入医保覆盖范围。2008年,经菲律宾卫生部同意,明确中国及其他国家的中医和传统医学人士可以取得针灸师执照。这些措施均大力促进了针灸疗法的发展。截至2019年11月,菲律宾内有针灸诊所近300家,注册针灸师600余人。少数医院开始将针灸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如位于圣卢克的全球医疗中心,设立了专门的补充医学门诊,主要为病人提供针灸治疗。
加强针灸推广,针对高发病种发挥中医药特色
1993年,针灸疗法作为主要的中医药形式即被纳入菲律宾医保体系,为针灸疗法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菲律宾国内目前针灸疗法的学习途径较为单一,主要以参加针灸协会学术活动和短期培训班为主,且仅面向具有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士,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针灸疗法的普及。对此,赵静团队建议探索多样的推广形式,如由具有相关资质的教育机构面向麻醉师、心理医师及护士等更多医学专业人员开设继续教育,进行系统的培训,扩大本土针灸技师的培养;开展中菲两国间的针灸学术交流活动;促进针灸学相关书籍的翻译及刊印;研发针灸相关手机软件,并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介宣传推广等。继续将针灸疗法作为中医药的重点进行传播,为后续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整体发展蓄力。
在菲律宾,糖尿病、高血压、下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发病率较高,同时由于环境潮湿、气候炎热,腰腿疼、皮炎等患者也较多。而中医药对于糖尿病、皮炎等病种具有良好的疗效。如中医药对糖尿病病因、病机、治疗与预防方法有系统研究,并制定了临床实践指南;对于当地高发的湿疹、皮炎类疾病,外用中成药种类丰富、疗效确切。因此,赵静团队认为,首先,可与当地中医药学会进行交流,介绍中国成熟的中医药防治方案,并根据当地民众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推广。同时,也可开展国际合作科研项目,与当地药物或植物药企业合作,选取两国都有的传统草药,对确有疗效的植物药进行重点研发,加快中药在菲律宾的推广进程。并且,菲律宾民众有传统医药的使用传统,并不排斥使用草药,这些都为中医药在菲律宾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结合现代技术,开启便捷化中医新时代
菲律宾为千岛之国,地理环境复杂,偏远地区交通极为不便,在西医长期主导的情况下,传统中医因需要面诊,中药需要煎煮等原因,不易推广。因此,赵静团队建议通过结合现代技术的方式开启便捷化中医新时代,如使用互联网远程就诊、开发中药颗粒制剂等。例如“中国—菲律宾中医药中心”便是通过引入“中医健康管理太空舱”,简化并改良了中医传统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通过视频、音频、答题、电子脉动测量等手段,采集数据,生成健康管理报告,全程仅需十几分钟。“中医药是一门传统的医学,但其理念并不老旧,是与时俱进的,通过与现代技术结合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节奏,更易于民众接受。”赵静说。
同时,赵静团队提出,中医药教育体系建设对推动中医药发展也十分必要。目前菲律宾国内尚无专门的中医药相关院校或正规教育机构,中医药相关学术组织数量较少、参与人员不多,大部分并不活跃。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为东南亚各国之间中医药教育交流、教育体系建设带来了诸多契机。因此,可采用与我国中医药高校合作办学、增设继续教育中心、辅以远程教学等多种方式提升菲中医教育水平、加大规模,以便将来培养更多当地中医,让更多本地民众了解、接受并使用中医药。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作者陈鼎)